根据统计,自隋唐科举制度创立至今,我国历史上考中进士的人数已接近十万之众,实际数字可能因统计方法与标准的不同而更高。这一数字看似庞大,但若考虑到跨越1300多年的时间,以及从少则几千万、多则几亿的庞大人口基数来看,能够考中进士的人无疑是少数中的精英。
《全唐诗》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: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。”意思是说,三十岁才能明经,五十岁才考中进士都算年轻,足见进士之难。的确,进士的考试难度极高,而唐代中期的百年之间,却不乏一些天才人物。尤其是有两位,年仅十八岁便考中了进士,成为当时的传奇人物,他们分别是唐高宗咸亨四年(673年)中进士的郭元振和唐代宗大历六年(771年)中进士的陆贽。
展开剩余76%郭元振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(656年),他的家乡位于魏州贵乡县(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带)。郭元振出身名门望族,祖上是自魏晋时期便显赫一时的太原郭氏家族。十六岁,他便入太学,年仅十八岁便顺利通过了进士考试,之后被任命为通泉县的县尉。然而,在担任县尉期间,郭元振为了接待大量的宾客,不惜采取非法手段,甚至盗取铸币和掠夺粮草来招待客人,导致百姓怨声载道。历史记载《新唐书》称:“曾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,以饷遗宾客,百姓厌苦。”
武则天执政后,本有意严惩郭元振,然而当她见到他时却被其非凡的才华所折服。于是,郭元振不仅未遭惩罚,反而得到了提拔,任职右武卫铠曹参军。大足元年(701年),武则天任命他为凉州都督,调动百万大军分十路进攻吐蕃,成功迫使吐蕃赞普屈膝求和,并献上大量马匹和黄金。郭元振在凉州期间,励精图治,整顿治安,推动生产,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。而他以杰出的军事与政治才能,使得吐蕃、突厥等外患不敢侵犯。唐睿宗继位后,郭元振被任命为宰相,并且相继担任兵部尚书、吏部尚书。唐玄宗继位后,也将他任为宰相,并封为代国公。
然而,在先天二年(713年)的一次检阅中,郭元振因在唐玄宗检阅大军时突然出列奏事,打乱了阵列,唐玄宗一怒之下下令斩杀他。幸得众臣劝谏,才改为流放至新州。一个月后,唐玄宗后悔不已,颁诏赦免郭元振,并命他前往饶州担任司马。然而,郭元振因为受辱心情抑郁,最终在赴饶州途中生病去世,年仅五十七岁,而距他中进士的日子,已整整四十年。
同样在十八岁时考中进士的陆贽,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(754年),家族亦出自名门——吴郡陆氏,早在东汉时期就有陆逊等名将。陆贽在十八岁时通过了进士考试,随即被任命为华州郑县的县尉,但由于某些原因,很快便被罢免。此后,他递补担任渭南县的主簿,并晋升为监察御史。唐德宗即位后,陆贽被任命为翰林学士,深受皇帝宠信。建中与兴元年间,唐德宗两度因叛乱逃离长安,陆贽始终陪伴左右,展现出忠诚与智慧,这使得唐德宗对他愈加器重,陆贽成为唐德宗的左右手,人称“内相”。
然而,陆贽性格刚直,直言不讳,经常忠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,这种直率让唐德宗心生不满。尽管他深得唐德宗宠信,但直到贞元八年(792年),宰相窦参被罢免后,陆贽才终于升任中书侍郎,成为宰相。然而,好景不长,陆贽在担任宰相仅两年后,因受到奸臣裴延龄的诋毁,被迫罢免,并被降职为太子宾客。裴延龄随即继续诋毁陆贽,导致唐德宗心生怒气,险些下令处决他。幸得朝中大臣劝解,唐德宗仅将他贬至忠州别驾。
陆贽在忠州度过了长达十年的寂寞岁月,期间他几乎闭门不出,避世自守。因当地气候恶劣,瘟疫肆虐,百姓疾苦,陆贽开始学习医术,并编撰了《陆氏集验方》。贞元二十一年(805年),唐德宗去世,唐顺宗本有意召回陆贽,但陆贽在诏书到达之前便已经去世。
郭元振和陆贽的经历可谓相似,两人都在十八岁时成名,均受到皇帝赏识,甚至一度成为宰相。然而,命运对他们并不友好,尽管他们天赋异禀,却未能充分发挥才华。郭元振因个人矛盾与政治局势的变化被迫失去权位,最终死于流放;而陆贽则因直言进谏,得罪了权臣,虽然身负重任,但命运多舛,最终死于贬职生涯。两位天才人物的短暂辉煌与悲剧结局,让人不禁为他们的才华与命运感到惋惜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