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驳领是西装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设计质量对西装的整体外观和着装舒适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。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西装翻驳领设计方法是倾倒肩领底线的方法[1],它是利用领底线弯曲来增加领子外围线的长度,使领子产生翻折松度以满足肩领翻折的需要。其制图关键是领底线弯度,即倒伏量的确定,
通常倒伏量的确定是根据设计师的经验公式进行估算,会存在一定误差,因此,必须研究影响倒伏量的关键因素,以便较精确地确定倒伏量的大小,才能制作出美观合体的西装翻驳领。本文在了解西装翻驳领结构设计的基础上,研究翻折止点、翻领宽与领座高之差、叠门宽这3个要素对西装翻驳领倒伏量的影响,从而探索西装翻驳领倒伏量的确定方法。
1 西装翻驳领领松量的确定
.1 西装翻领松量的定义
理论上来说,翻驳领的领外口弧线应该等于前后外领弧线之和,但由于绘制纸样是在平面进行,而人体是三维的立体形状,而且面料具有一定的厚度,因此两者必然有一定的差值。这个差值在数值上等于领外口线f与前外领弧线e和后外领弧线d两者之和的差值,见图1。
展开剩余87%1.2 西装翻领松量的确定
由于倒伏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翻驳领各个线条的形状及位置,而松量是领外口弧线与前后外领弧线和的差值;因此,倒伏量的改变会直接引起翻领松量的变化[3],所以,要找出倒伏量的确定方法,首先就要确定翻领松量的大小,然后在翻领松量固定的前提下研究各个变量与倒伏量的函数关系。
1.2.1 实验方法
设领面宽为4cm,领座高为3cm,叠门宽为2cm,翻折止点位置在腰线上,在此基础上,给出不同倒伏量,得到一系列领样;记录各领样的立体状态,确定最合适的倒伏量,再用服装CAD分析此时领子各部位的数据,从而得出最合适的翻领松量。
1.2.2 实验结果
对制作的几件样衣进行测量和对比,发现倒伏量为2.5cm时,颈部和领子之间的空隙适当,有足够的活动量,且领面的造型较其他几款更加美观。由此确定倒伏量为2.5cm时领松量最合适。
在突破服装CAD系统中对倒伏量为2.5cm领子的领外口线、前外领弧线、后外领弧线进行测量,确定其领松量为0.8cm。由此确定:当领松量为0.8cm 时,翻驳领在外观及功能上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才智服装。
2 翻折止点位置与倒伏量的关系
在突破服装CAD系统中,通过固定翻领宽与领座高之差、叠门宽,改变翻折止点位置,得出不同倒伏量,分析得到的数据,确定翻折止点位置与倒伏量的函数关系。
2.1 数据的取得
首先用CAD系统绘制倒伏量为2.5cm的女装纸样,领面宽为4cm,领座高为3cm,叠门宽为2cm,翻折止点位置在腰线上。将翻折止点位置变为腰线上2cm,其他条件不变,不断调整倒伏量,直到翻领松量达到实验验证过的数值0.8cm,此时的倒伏量为2.524cm。
以此类推,不断改变翻折止点位置,同时不断调整倒伏量,使得翻领松量达到0.8cm,记录每次倒伏量的值,得到的数据见表1,其中翻折止点在腰线以上为正,在腰线以下为负。
2.2 数据的分析
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[4],得到倒伏量与翻折止点位置的一元回归关系,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。
可见在翻领宽与领座高之差、叠门宽不变的前提下,西装翻驳领倒伏量与翻折止点位置呈线性关系,两者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表述为
T=0.01906Y+2.488 式中:T为倒伏量;Y为翻折止点位置。由上式可见翻折止点位置离腰线距离越大,倒伏量增大,但是增加的幅度很小。
3翻领宽、领座高之差与倒伏量的关系
在突破服装CAD系统中,通过固定翻折止点位置、叠门宽,改变翻领宽与领座高之差,得出不同倒伏量,分析得到的数据,确定翻领宽、领座高之差与倒伏量的函数关系[5]。
3.1 数据的取得
首先用CAD系统绘制倒伏量为2.5cm的女装纸样,领面宽为4cm,领座高为3cm,叠门宽为2cm,翻折止点位置在腰线上。将翻领宽度变为6cm,其他条件不变,不断调整倒伏量,直到翻领松量达到实验验证过的数值0.8cm,此时的倒伏量为4.48cm。才智服装
以此类推,不断改变领面宽度,即改变领面宽与领座高之差,同时不断调整倒伏量,使得翻领松量达到0.8cm,记录每次倒伏量的值,最后得到领面宽、领座高之差及倒伏量的数据,见表3。
3.2 数据的分析
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,得到表4所示的输出结果。
由此可得出,当叠门宽、翻折止点位置一定时,倒伏量关于领面宽与领座高之差的数学模型为
T=0.987Z+1.531 式中Z为领面宽与领座高之差。
以往经验公式中翻领宽与领座高之差每增加 1cm,则倒伏量也相应增加1cm,实验结论与基本符合,两者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11000,相关性非常大。
4 叠门宽与倒伏量的关系
在突破服装CAD系统中,通过固定翻折止点位置、翻领宽与领座高之差,在此基础上,改变叠门宽,得出不同倒伏量,分析得到的数据,确定叠门宽与倒伏量的函数关系。
4.1 数据的取得
首先用CAD系统绘制倒伏量为2.5cm的女装纸样,领面宽为4cm,领座高为3cm,叠门宽为2cm,翻折止点位置在腰线上。将叠门宽变为3cm,其他条件不变,不断调整倒伏量,直到翻领松量达到实验验证过的数值0.8cm,此时的倒伏量为2.57cm。
以此类推,不断改变叠门宽的值同时不断调整,倒伏量,使得翻领松量达到0.8cm,记录每次倒伏量的值得到的数据见表5
4.2 数据的分析
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一元回归分析,得到的结果见表6。
5 倒伏量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
5.1 建立倒伏量的数学模型
通过对倒伏量与翻折止点位置、领面宽与领座高之差、叠门宽这3个要素关系的分析,分别得到了倒伏量与三者的多组数据,使用SPSS统计软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功能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,得到如表7所示的输出结果。
5.2 倒伏量数学模型验证实验
为了验证倒伏量数学模型的准确性,同时改变翻折止点位置、领面宽与领座高之差、叠门宽3个变量,制作3款翻驳领。其中A款将翻折止点位置定位在腰线之上10cm,叠门宽为3cm,领面宽与领座高之差为2cm,代入模型,得到倒伏量为3.738cm;B 款将翻折止点位置定位在腰线之下2cm,叠门宽为5.5cm,领面宽与领座高之差为1.2cm,代入模型,得到倒伏量为2.884cm;C款将翻折止点位置定位在腰线之上2cm,叠门宽为2.5cm,领面宽与领座高之差为3cm,代入模型,得到倒伏量为4.557cm。制作出实物,将其置于人台上,观察立体效果。
观察所做衣服的穿着效果,可见3款领子后面的活动量适当,领面较服贴,没有出现过紧或起泡的现象,领子形状也较美观,见图2。因此,根据此模型制作的西装翻驳领满足了外观及功能上的要求。
图2
3个变量改变后的翻驳领立体效果
结束语
西装翻驳领倒伏量与翻折止点位置、翻领宽与领座高之差、叠门宽三者都呈线性关系,但是相关性大小不同,其中翻领宽、领座高之差与倒伏量的相关性最大,翻折止点位置与倒伏量的相关性最小。本文推导出了计算倒伏量的数学模型,并通过实际应用进行了验证。通过该数学模型,可以精确地计算倒伏量的大小,从而能够科学合理地绘制西装领子的结构图,制作合体又美观的领子。
发布于:湖北省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